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海伦:在我家,每天都见证着民族大团结
时间:2023年02月20日 来源:宁夏日报
幸福,是藏不住的。
“女儿常常说,在我家,每天都见证着民族大团结。”2月9日,与记者聊起自己家中事,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马海伦微笑着,脸上洋溢着安定和满足。
马海伦来自新疆,是柯尔克孜族。
20年前,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今北方民族大学)毕业的她,因为爱情远离家乡嫁到了宁夏,留在了塞上江南。20年来,她与回族丈夫、汉族婆婆一起,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奋力投身到宁夏这个大“家”的建设中,收获了家庭美满、事业有成。
“这20年,我的多民族家庭,就是‘三个离不开’最真切的体现,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有力见证者、亲身经历者、直接受益者,这是我们全家值得骄傲的事!”马海伦说。
(一)
马海伦的出生地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在那里,既有戴头巾或小花帽的维吾尔族群众,也有穿着现代时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
在那里,八千湘女上天山、库尔班大叔去北京见毛主席等故事,是妈妈们常为孩子讲的故事。
马海伦的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经受党的教育、部队的洗礼,让他发自内心对党倍加感恩:“没有共产党,帕米尔高原深处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就不能实现从游牧到定居的变迁。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们去了哪里,都一定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看着汉族同学、维吾尔族邻居、回族朋友等亲如一家,听着父母讲述的故事,马海伦和哥哥姐姐一年一年地成长,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没有今天各民族的和睦相处。”
听党话、跟党走。马海伦的哥哥成为一名武警战士,荣立二等功,为天山南北的长治久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听党话、跟党走。马海伦的孪生姐姐,在担任新疆和田县加格勒格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帮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常态化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等培训,让如今的加格勒格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听党话、跟党走。马海伦成为残疾人工作者后,深深感悟到残疾人是一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努力让残疾人从党的惠残政策的受助者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
在党的好政策下,马海伦及哥哥姐姐个个成才,让亲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在党的好政策下,马海伦及哥哥姐姐,离开了原有的家,扎根各地开枝散叶,发展成了一个更大的家。
(二)
从乌鲁木齐到银川,2000多公里。
这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还有气候风貌、生活习俗上的差异。
能不能克服这些差异,这辈子都生活在这里?
2003年,一心奔着爱人而来的马海伦,心里也曾有过顾虑。
很快,马海伦发现,自己多虑了。
银川,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在这里,来自天南地北的“新宁夏人”互相团结、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里,各民族在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
工作中,马海伦感受到了极大的关爱。到银川市原新城区残联工作后,不论是汉族还是回族同事,都担心这个新疆小姑娘初来不适应,纷纷开启“送礼”模式:送棉被、送褥子、送窗帘、送被套,甚至连煤气罐都有人搬了过来。“这对当时只身一人来宁夏的我来说,迅速有了‘家’的感觉。觉得特别温暖,给父母打电话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银川人太好了、宁夏太好了’。”
生活里,马海伦更是与家人相濡以沫。2003年结婚后,无论是汉族婆婆、回族丈夫,还是柯尔克孜族的马海伦,把尊重放在了首位:互相尊重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的生活状态。年三十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开斋节吃馓子……每个节日的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让这个多民族家庭因为融合充满了欢声笑语;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来自不同民族的他们心手相连,共同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最为宝贵的理解、平等和尊重。
家人心疼她工作忙,从不让马海伦下厨。结婚20年,她吃了20年的“现成饭”,直到现在她还是厨房“小白”。唯一会的,是刚结婚时,婆婆手把手教她如何剁馅包饺子。马海伦告诉记者:“全家人口味不同,但都特别喜欢吃饺子。婆婆总结,只要在中国,不管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对饺子这种传统美食的喜爱都出奇一致。因此,每逢节日包饺子,成为家中一个特色。”
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借鉴,这个多民族家庭奏出最美的音符。
(三)
人人都往一处想,家和所以万事兴。
马海伦参加工作不久,就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公婆和爱人也都是党员,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公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她影响深远。
有着美满家庭作坚强后盾,马海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她曾连续10年被评为银川市优秀公务员,2次被银川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先后当选为西夏区、银川市、自治区政协委员。
2022年,因工作需要,马海伦调入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一次次见证着一项项惠残政策如何助力各民族残疾人重拾信心、重塑未来,一次次被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向着共同的目标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故事深深打动。
“大家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认识,在日积月累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深化,不断增强守望相助、情感相依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马海伦说。她深深感到,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如今,马海伦常拥着女儿,给她讲闽宁协作的故事、脱贫攻坚的故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告诉女儿:“我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听党话、跟党走”,这句话,是传承、是接续,是“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最有力的支撑与保障。(记者 周一青 秦 磊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