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统战微信

        统战微信

        【全面小康•统战心声】同心同向同行 聚力精准扶贫

        时间:2020年10月26日        来源:统战新语

        2016年4月中旬,我担任枞阳县横埠镇周岗村驻村扶贫队长。此后三年半的时间里,在周岗村这片土地上,一次次行动,一个个故事,一寸寸改变,总让我感慨良多。

        驻村更要驻心



        去周岗村前,我对它仅有的印象来自于网上搜来的百余字简介。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它,于是我选择了驻村。
        4月19日,在第一次对接后,我请求村干部帮我找一间房子,我要做一个“村民”。从那时起,我走村访户,与村民同吃同住,与贫困群众交心结友,短短几天时间,不仅拉近了与村民的感情,还对周岗村的村情有了大体了解,更深刻地感受到“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
        周岗村面积5.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区,耕地、山场、水面大约3600多亩,以农业为主。全村人口2341人633户,其中贫困户51户,仅有一间村级卫生室。
        根据调查走访,我有了一些想法:首先要转变当地村民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充分利用村里80亩水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第三,在现有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白茶种植技术,争取资金扶持,带动部分精准扶贫户自主就业;第四,要加大村组道路建设,尽早修建村组硬化道路。有了初步思路后,我与村干部共同研究,确定发展重点,制定好周岗村脱贫致富的发展规划。

        对还要结亲



        作为驻村扶贫队长,村里每一个村民都是我的“亲戚”,贫困户的事就是我的事。
        王沛民家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两口带着患有精神疾病的43岁的女儿奉卿一起生活。驻村后,我选派了工作责任心强、热心细心的帮扶人与其“包户”结对,送医送药,奉卿的病情逐渐稳定。不料2017年4月21日,奉卿在看病时走失。老俩口伤心不已:“我们都70多岁了,除了吃不下、睡不着,根本不知道怎么找。”我赶紧通过QQ和微信公众号上广泛推送寻人启事”,同时组织村里力量分别在村、镇、市区等地找人。热心网友们提供线索的电话很多,但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时候,我静心思索后,怀疑奉卿已经离开了铜陵,便紧急联系王沛民夫妇。老两口细细回忆,觉得奉卿可能去了合肥或芜湖。于是,我一方面联系了合肥媒体发布消息,一方面让王沛民自己去芜湖看一看,果然在芜湖第四人民医院找到了奉卿。当王沛民带着奉卿回到村里后,我陡然松了一口气,瘫坐在凳子上,这9天我们扶贫队的每一个队员都使尽了浑身解数。
        贫困户孤寡老人章川兰是我的我结对帮扶户。第一次入户,得知老人的出生年月和我母亲一样,我就脱口而出:“要和她结成帮扶对子。”此后,老人的家就成了我在周岗村里另一个家。章家门前的土路不平,我便请来村里人帮忙,修出一条简易的小路。一次夏季大雨来袭,村里出现内涝,我得知消息后,一大早赶到村里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并送上准备好的食品和日用品。汛情稍有缓解,我又带着医疗康复专家上门为老人体检义诊。为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我想方设法联系相关部门,为她减免新农合缴费220元、万千工程收益208.98元、合作社入股收益800元等等,使她于2019年如期脱贫。脱贫后,我还帮她协调了免费体检、帮助她购买了综合保险,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驻村期间,村民们对我越来越亲近,有些干脆称我为“队长兄弟”。

        扶智不忘扶志



        精准扶贫,除了物质上帮助,还要有精神上的鼓励。
        村里汪大信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的村民,靠双拐行动,妻子患有智障,儿子正在读高中,家庭收入仅靠一间小小的杂货铺。但是,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压垮他,恰恰相反,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信念。我驻村期间,经常看到汪大信坐在他那间生意并不好的小店里读书看报。彼此熟悉后,我送给他一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汪大哥将书捧在手中,满脸灿烂的笑容,满意地说:“穷不能穷了精神,精神穷了,再扶也扶不起来的。这些书是对我最好的扶贫!”
        驻村期间,每次进门入户,我都会宣传扶贫政策,村民们工余时间,我也经常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村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念。
        1272个日日夜夜、6862公里的走访、帮扶、生活历历在目,为村里的22户推进的特色种养及帮助落实他们享受的3.06万元特色种养补贴、村里1467米扶贫路建设、刘大魁故居(市级文物保护)项目的申报、新建村党群活动中心立项设计等等都记忆犹新……这三年半的时间里,我在城乡一体化党建暨城乡结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俩年获得优秀、一次良好。虽然我离开驻村生活,但我依然心系扶贫工作,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关爱我曾经奋斗过的那一片土地。

        (作者系九三学社铜陵市委会卫生二支社委员)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