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统战微信

        统战微信

        【读史忆人•典故】罗荣桓礼送东北军(上):一枪不打,礼送出境

        时间:2020年10月18日        来源:统战新语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左三)与战友在山东合影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鲁苏战区总司令、原东北军将领于学忠在山东抗日不反共,让蒋介石非常不满。1943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强令于学忠率东北军出鲁,并准备派自己的学生李仙洲率部接防,增强山东的反共力量。
         于学忠所部东北军非蒋介石嫡系,与蒋始终矛盾很深。而李仙洲毕业于黄埔一期,是蒋介石绝对的嫡系,积极奉行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还没有入鲁时,李仙洲便开始大挖于学忠的墙脚,他派人联络于学忠管辖的山东各地方实力派,加委封官,以便将他们拉过去,为其所用。于学忠本来对李仙洲部入鲁就有看法,又见李如此不讲情面,就更不满意。于是,他针锋相对,让牟中珩以山东省政府主席的名义,将山东所有小股地方武装,统编为县和专署的保安队,使李无隙可乘。而对向李仙洲频送秋波、投其所好的山东保安第二师张步云部,实施军事讨伐。
         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出发,起初对李仙洲部入鲁并没有强烈反对。中共山东分局曾发出《关于李仙洲部来鲁后的统战工作指示》,指出,“李仙洲入鲁,具有对敌对我的两面性。我们的对策是:强调疏通团结为主,鼓励与推动他们抗日。对其非友好的行为,多用政治斗争。非到不得已时,勿轻易反击。”中共鲁南区委也作出决定,要求各地作好准备,欢迎李仙洲部入鲁抗日。这一指示的发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气度和胸怀,显示了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从大局出发,坚持与国民党团结抗战的一片丹心和救国诚意。
         然而,李仙洲奉行的是“先对付共产党,后对付敌伪”的反动方针。1943年初,李仙洲就投石问路,先命令其暂编第三十师师长路可贞率一个团北越陇海铁路,在砀山以北至微山湖之间建立了立足点。李仙洲看到路可贞部站住了脚,随后亲率主力过陇海铁路,进入鲁西。并通过当地投降派向敌人联络,企图取得敌人谅解。但日军为了加强对山东的控制,尤其是为了平息因李部入鲁在伪军中引起的不安,他们并未把李仙洲部作为友军。李部到达单县后,日军纠集了1000多人的兵力,配合汽车、坦克,向李部进攻。激战中,李部伤亡严重,不得不连夜转移到微山湖西侧。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的部队,从侧翼袭击日军,配合他们作战,为其负伤的官兵清理伤口,换药包扎,而后用担架将他们送回原部队。《鲁西日报》还热情友好地发表了社论,向与日军激战的九十二军表示慰问。
         对八路军的行动,李仙洲不仅不予感谢和理解,反而认为是有意动摇他的军心,对八路军的友好态度以十分不友好的行为对待。3月初,李仙洲命令其第一四二师刘春岭部进入鲁南后,勾结当地投降派申从周,不但不接受抗日民主政府的欢迎,反而无端袭击民兵,继而进攻八路军鲁南军区后勤机关。同时还与土匪头子刘桂堂勾结起来,共同对付八路军。为了保卫抗日人民,八路军鲁南军区被迫派部队予以还击。
         1943年6月,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在国内,国民党借题发挥,叫嚣“解散共产党”,调集兵力向中共根据地进攻,掀起反共高潮,企图占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把共产党和八路军搞垮。
         6月,蒋介石给于学忠发电,勒令于“着即日出鲁,否则以军法论处!”并由李仙洲部代替于学忠所部占据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
         接到蒋介石的电报,于学忠感到不能再硬顶硬抗下去了,他在鲁苏战区总部对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牟中珩说:“蒋介石发来这封电报,再不出鲁不行啦!你山东省府亦很难单独留在鲁南,亦须随同出鲁。”于、牟研究,决定一起离开山东。
         于学忠部出鲁有两种办法和可能:一种是按照部队换防原则,等李仙洲部入鲁,于学忠将原属他的防区交给李部后,再行撤离。一种是不等李仙洲部入鲁,于便率部自行撤出。按前一种办法,国民党部队仍要进来,山东的形势将更加复杂;按后一种办法,八路军有可能将国民党部队拒之境外。那样山东就没有国民党正规军了,中国共产党就可以集中力量抗日。因此,于学忠怎样率部出鲁,直接影响山东大局,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他究竟怎样出鲁,当时山东的军政各界并不清楚。
         为了解于学忠的情况,以便分析判断他将如何出鲁,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找到原在东北军工作的郭维城等,问他们对于学忠出鲁的看法。郭对罗荣桓说,于学忠是坚决主张抗日的,在九一八事变、在华北事变、在西安事变时都是如此,这一点是肯定的,在抗日问题上他对蒋介石的方针始终不满。1935年于部被蒋介石强行调西北后,一直与共产党保持了友好关系,他私下里曾多次说过:共产党对我无怨,蒋介石对我有仇!他这次出鲁是被迫的,很可能不等李仙洲进来就走。
         罗荣桓十分认同这个看法,他说,国民党不信任东北军,所以要于、李换防。按常理,于应当等李来了再走,但是于学忠如果搞得漂亮一点,最好不等李来,拍拍屁股就走,这对我们可就有利了。于学忠要是真的拍拍屁股就走,果能这样漂亮地出鲁,我们八路军保证一枪不打,礼送出境。
         不久,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拟作出决定:对于(学忠)部西开不加钳制,并在一定条件下给予便利,礼送出境。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了这一方针。重申:对友好者坚决团结之,对顽固而暂未向我进攻者则设法中立之,对向我进攻者则坚决反击之。这就是你们应付各派国民党军队的原则。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