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文艺
我的秦腔情结
时间:2020年04月01日 来源:
门荣清
应俞文和先生之邀,为《中卫秦之声》一书题写书名。脑海中立刻勾起了我的童年往事回忆以及对父亲的怀念。
上世纪我家住在中卫城区旧鼓楼南巷东一道水巷,与当时县医院门诊部中药库房墙靠墙、房连房。我经常和邻居小伙伴登上旧鼓楼追逐玩耍。鼓楼中间大殿塑着关圣帝君,左手捋着胡子、右手拿着《春秋》的座像,神态威武。身后左右两侧站着关平与周仓,栩栩如生。“大丈夫”三个字的牌匾悬挂上边。三个字撇捺如刀,苍劲有力,至今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旧鼓楼南巷西三道水巷原张凤池的宅院里住满了当时中卫秦腔剧团的演员。当时我和邻居小伙伴跑到那里看他们踢腿、练功、吊嗓子。巷子南侧上世纪60年代初又盖了三排家属房,崔新芳、田秀兰夫妇等演员都住在里面。秦腔戏院离旧鼓楼约五十米左右, 离我家约八十米左右。戏院东侧是高家莽娃子说书的茶社。
每当夜幕降临后,中卫街上最繁华的地段就是戏院门口。东西两侧摆满了卖瓜子、大豆、枣子、柿饼子、核桃、香烟等零食摊点。忽明忽暗的马灯在摊点上闪着微弱的光亮。父亲的第一爱好是看戏,第二爱好是听书。两个姐姐当时上初中,一个妹妹在炕上玩耍,母亲伴着罩子灯纳鞋底做针线活。我是独生子, 在父亲的带领下享受着看戏的幸福时光。父亲小时候只读了三年私塾,喜欢读章回小说,尤其喜欢读《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包公案》《施公案》等古籍,中年时期眼睛就近视了。每次看戏宁可多花五分钱也要买前十排的戏票。长木椅的靠背上有一条宽约二十厘米的桌面,供看戏人放茶碗或零食,父亲常爱买柿饼子或炒蚕豆。
当时李发明、马元才是中卫剧团的台柱子。父亲说:“他们是从甘肃靖远辗转来到中卫的,由于演技出色,被留在中卫,并定居中卫。”李发明饰演的胡子生杨令公角色,唱腔宏亮,英勇悲壮,台架威风,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问父亲:“他在台上威武高大,在台下个子太小了。”父亲说:“演员的真功夫靠嗓子。梁希武个子高大,台架亮相动作最好,可惜嗓子不太好。”马元才反串青衣旦,唱腔清脆,韵味悠长。王明义在《铡美案》杀庙一折戏中饰演的义士韩琦,唱腔激昂、英勇悲壮。牛淑芳饰演的青衣旦秦香莲、王宝钏等角色唱腔凄凉悠扬,很受中卫人的喜爱。沈兰芳在《三滴血》虎口缘一折戏中饰演小花旦贾莲香,轰动宁夏,由于演技超群,被兰州秦腔剧团调走。张桂兰饰演的佘太君也非常成功。崔新芳和田秀兰合演的《天河配》,珠联璧合、扮相俊美、幽默大气,吸引了中卫周边市县许多戏迷来中卫过七夕节。尤其令我终身不能忘怀的是西安易俗社的田德年、李正敏、刘易平三位秦腔艺术家到中卫献艺。田德年饰演包拯、徐延昭等大净角色,声震原野、音域嘹阔、令人震撼,被西北五省称为“一声雷”,其声音的穿透力至今无人超越。李正敏反串花旦李娘娘、刘易平饰演的杨侍郎等角色为中国秦腔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其艺术成就永载史册。父亲带我连看三场。一贯勤俭持家的母亲说:“看十遍和看一遍有什么两样?”在一斤醋八分钱的年代里, 母亲的意见是正确的,每天三角钱的戏票也太奢侈了。
中卫秦腔剧团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浪潮中被迫停演了,部分演员下放到商店当营业员。父亲饱经沧桑,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了。闲暇时除了一根又一根抽着一角五分钱一盒子的绿叶烟,别无其它的爱好。为了继承书香门第的家风,父亲严肃地告诫我:“你的两个姐姐我供到初中毕业,我把你供到高中毕业。人生之路靠自己走,命运的造化由老天爷安排,一切看天意吧……”我刻苦读书,文科成绩始终优秀,书法也在全班名列前茅。
打倒“四人帮”之后,文化事业迎来了春天。山西晋剧团在银川演出后,又在中卫铁路俱乐部演了三天古装剧,其中有《打金枝》全本。陈克明(曾在陕西西安易俗社饰演过王朝、马汉)找到我,拿着五彩纸让我写五张戏剧海报,条件是每天给我五张笫一排的戏票。我高兴地拿着用劳动赚来的戏票请父母亲到铁路俱乐部看戏。俱乐部门前人山人海,挤满了渴望看戏的人。在我的保护下,父母亲来到了第一排对号入座。大幕拉开了,郭子仪的扮演者唱腔高亢,台下掌声如雷。父亲说:“还是没有西安的田德年功夫好,晋剧不如秦腔。”连续三天,父亲和我每天去看戏,母亲由于脚小,不愿多走路,只看了一次。
中卫秦腔剧团二次成立了。胡玉德、李瑛、王瑛、张兰清等一批文艺骨干在乡镇的推荐下,进入了剧团。经过反复排练,终于与观众见面了。胡玉德饰演的胡子生,音质宏亮、台风稳健,令观众叫好。李瑛饰演的花旦黄桂英、李晚春等角色扮相靓丽,也赢得了阵阵掌声。王瑛饰演的小花旦贾莲香在《虎口缘》一折戏中,妩媚娇柔,叫好声不断。张兰清饰演的晋知县滑稽幽默,丑角到位,也赢得了观众好评。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县财政经费紧张,演员工资无法保障,只好解体。演职人员全部分配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和小学工作。父亲又没地方看戏了,在邻居的帮助下,好容易购买了一台收唱两用机。打开上盖,即可放唱片。城关镇和县广播站隔街相望,每次到的秦腔唱片太少,多亏广播站的杨师傅每次提前通知我。我购买了许多红红绿绿的塑料唱片,其中有刘茹慧的《辕门斩子》《庵堂认母》,有任哲中的《周仁回府》《孙安动本》,有雷开元的《祭灵》,有陈仁义的《下河东》,有丁良生的《打镇台》,有李爱琴的《周仁哭坟》,有郝彩凤、李发牢的《杀庙》等大小唱片四十多张。让父亲听了好几年优秀秦腔,两盒唱针都磨秃了,最后因无法买到唱针,我便用小号缝纫机针剪断了一截代替唱针使用,勉强用了一段时间。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了,各种录音机、电视机走进家庭。为了满足我与父亲听秦腔的要求,尽管工资收入较低,但我还是愿意在家电上投资。各种秦腔磁带、DVD光盘从西安、银川都补充到家里。1997年春节,父亲走完了他八十八岁的人生路。在举丧的日子里,我每天只放几分钟的哀乐,绝大数时间我都播放“孔明祭灯”“刘备祭灵”“周仁哭坟”等秦腔磁带,让父亲听着秦腔离开人世间。前来吊唁的亲戚、 邻居伴随着悠扬的秦腔音乐度过春节。从陕西赶来为父亲送殡的几个表兄、表弟惊讶地问我:“中卫人为什么爱听秦腔?”我回答说:“中卫是很有历史文化的地方……”
2015年4月,我走入文化广场聆听中卫建市后唱响的“秦之声”。令我惊叹的是,中卫出现了五处秦腔演唱点,各具特色。文化广场离我家较近,每天下午两点钟以后,喜欢秦腔的中老年观众络绎不绝,纷纷进入演唱点。在俞文和先生的精心主持下,文化广场秦腔戏苑办得有声有色。文武乐队在童兴旺先生、佘吉德先生的共同努力下,协调演奏,合作成功。演员阵容日益扩大,秦腔新秀不断涌现,如谢凤霞、张建玲、赵淑梅、刘希荣、陈学良、白桂芳等一大批秦腔艺术骨干在此献艺。其中谢凤霞的秦腔造诣已具备专业演员的演出水准。她饰演的秦腔花旦角色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火焰驹》中的黄桂英、《二进宫》中的李娘娘、《五典坡》三击掌一折中的王宝钏、《游龟山》藏舟一折中的胡凤莲、《玉堂春》全本戏中的苏三、《花亭相会》中的张梅英等,扮相俊美、音质纯净、吐字清晰、举止华贵、台风大方。不论在任何演唱点人气都很旺,她的出现,往往掌声不断,令戏迷们交口称赞。她的秦腔造诣如此之深,一是悟性高、二是靠勤奋。张建玲受其母亲的熏陶和调教,秦腔功夫扎实,造诣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她反串的小生角色,扮相英武、音色宏亮。尤其是在《藏舟》一折戏中扮演的田玉川、在《花亭相会》一折戏中扮演的高文举等实力派小生,唱腔高昂、台架大方,令戏迷大饱眼福。刘希荣在《孔明祭灯》一折中饰演的老年诸葛亮,唱腔凄凉悲壮、豪情万丈、吐字准确,具有雷开元大师的台风。陈学良饰演的包文正、徐延昭等角色声音宏亮、台风大方、亮相动作稳健。来文化广场献艺的“男将”很多,唱得好的并不多。赵淑敏、王吉兰、龚玺霞、白桂芳、冯卫、段春艳、牛学琴、李淑兰等旦角演员,都具有较高的秦腔艺术修养,演唱水准有高有低,但热爱秦腔艺术的精神令人敬佩。我相信,在她们的勤奋努力下,艺术水平一定能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秦腔老前辈王明义也时常光临秦腔演唱点,精神抖擞地吼上一段“乱弹”,为戏迷助威,增加演唱点气氛,真乃宝刀不老,锐气不减当年。
秦腔是覆盖西北五省的传统大戏,是古老的艺术剧种,是艺术国粹。我喜欢秦腔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更喜欢秦腔高度激越的唱腔韵律。我敬佩帝王将相忍辱负重、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壮举,更喜欢才子佳人挑灯夜读、十年寒窗、功成名就、佳人相伴、相依为命、苦尽甘来的秦晋婚缘。我喜欢刚正清廉、执法如山的包文正,也喜欢忠贞守节、不畏权贵的王宝钏。绚丽多彩的秦腔故事,层出不穷。改朝换代的英雄豪杰、貌若天仙、为爱殉情的贞洁烈妇。一张张人物脸谱,千百年来留给千家万户的是说不完的秦腔情话。秦腔是传承人间大爱、传播精神文明的艺术教材。高台教化,艺德永存。这也许就是我的秦腔情结……
(作者简介:门荣清(1954-2019),中卫人,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利用业余时间磨炼不辍,作品获多项全国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