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资政
保留“城市记忆” 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时间:2020年08月03日 来源:
随着城镇化建设、旧城区改造的不断深入推进,一座座新型城市拔地而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钢筋水泥替代了红砖灰瓦。特别是对一些老城区、老街区拆迁改造过程中,“一刀切”式的拆除重建,和“千人一面”的改造方案,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原貌。行走在这样的城市,我们已经很难从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中,找到一个城市当年的印记。不管这座城市有多么厚重的历史,但承载这些历史和记忆的城市建筑早已灰飞烟灭。这种改造对城市最大的伤害在于,城市的历史没有了依附,游子的乡愁没有了寄托。
历史文化遗存终究是人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保护一个城市的历史遗存,就是保护我们内心中最宝贵的记忆。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的身体。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存在的问题
一是没有处理好“改造”和“改良”的关系。对代表着城市特征、凝聚着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建筑、老街区,不能一概抱以“改造”的态度,最终导致这些老建筑、老街区面貌全无。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经验,处理好妥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比如法国巴黎,早在上世纪初,巴黎市就颁布了《巴黎市整顿方案》,明确将城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中心区,这是18世纪以来形成的巴黎旧街区,主要保持原有的历史面貌,保持传统的职能活动,建立若干的步行区域,对老建筑进行定期修缮。第二部分是19世纪以来形成的旧区,这部分区域主要加强居住区的功能,限制办公楼建设。第三部分是周边区域,这些地区新建住宅和大型的活动设施。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使巴黎市既保留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特征,也显示着朝气蓬勃的现代国际都市气息。而对老建筑、老街区的改良,则是以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进行的城市建设。
二是没有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建筑是一门艺术,凝聚着人类精神文化创造活动的智慧结晶。我们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对老建筑、老城区的规划要从艺术的角度去处理,而不能统一使用现代工艺、现代建设风格去打破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巴黎市为了保护当地古老建筑的历史风貌,专门设立了国家建筑师,这些人从具备丰富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当中招考,还要在文化部门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经过国家的严格考试之后才能够任命。国家建筑师主要是承担保护建筑的维修工作,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不能任意拆除,维修和改建则必须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规划。而我们在城市改建过程中,恰恰没有这样专门、专业的建筑师来指导规划。如果我们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也设置这样经过层层挑选、严格考核的建筑设计师,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技术的角度去设计城市整体风格,就可以有效避免很多地方出现的“山寨建筑”、“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建筑风格不伦不类、不中不西的乱象和怪象。
三没有处理好“旧貌”与“新颜”的关系。一个城市拥有的历史文化古迹,是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而这些历史文化古迹,很多都与当地原住民有着一脉相承、割裂不断的密切关系。原住民是历史文化古迹的延续,是历史文化脉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我们在很多地方看到,为了打造一座古城,动辄将古城内的原住民全部搬迁撤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餐饮、文化旅游等商业店铺,浓厚的商业味道大大冲淡了文化古城原有的气息,让游客无法感受到古城的特色与风貌。城市文化究其根本还是人的文化,当不同时代和不同文明的人类通过聚居的方式在一座城市当中生存时,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情景。我们在开发古城区、古建筑旅游时,可以有规划、有考虑地保留原住民,并对他们的居住处进行统一的修缮,使之与古建筑浑然一体。同时,原住民作为古建筑的一部分,让游客在游历中,通过与当地原住民的交流,感受到古建筑独有的历史人文气息,达到“旧貌”与“新颜”交相辉映的效果。城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独有的记忆,它不仅保持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还延伸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对这些沉淀着丰厚的历史记忆的城市建筑,我们不只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一旦这些建筑被破坏,城市的记忆就会断裂,城市就会成为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有效保护这些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使之与时代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相生共存,这是我们始终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